刘备不重视一谋士,被曹操挖走三代重用,后代还出了个新中国元帅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18 点击次数:90#百家说史品书季#
辽沈战役打完后,听说蒋介石特别后悔,直接说自己以前看错林总了。
以前在黄埔军校时,蒋介石曾私下找林彪聊天,想试探下他的本事。但蒋介石觉得林彪这人太内向,话不多,心思深不可测,就没怎么重用他。结果没想到,正是这个不被他看好的林彪,后来给国民党惹了大麻烦,还加快了蒋家王朝的垮台。
蒋介石觉得,要是那次没有刚好错过,可能历史的走向就会不一样了。
古人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,就像刘备一样。刘备也曾看错人,怠慢了一位了不起的智囊。没想到,这位智囊后来却成了曹操的贵宾,被曹操重用。曹操去世后,他依然备受倚重。更厉害的是,他的后代还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功臣。
【那么,这个谋士是谁?有什么过人之处?】
时代造就伟人,乱世催生勇士;东汉末年,汉朝皇权渐渐衰落,汉献帝只是个摆设,没人瞧得上他。这种情况下,许多英雄豪杰纷纷涌现,名将众多,智谋之士也聚在一起。
因为过去的一些事情,三国时期的大多数智囊都是河南人。
原因其实很明显,黄河可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,刘秀打下了东汉这片江山后,就选定了雒阳(洛阳)做都城,这一待就是两百年。说真的,中原那时候就是东汉的政治、文化、经济的大本营。你瞧,三国时候最厉害的五个谋士里头,有四个都是来自河南南部呢。
荀彧是曹操的军师,大家都说他是曹魏最聪明的人。他每次给曹操出的主意都很有用。在打官渡之战这个最重要的大战之前,曹操心里没底,想和袁绍决战但又怕输。这时,荀彧站了出来,讲了曹操有十个必胜的理由和袁绍有十个必败的原因,这让曹操有了信心,最终荀彧也为打败袁绍立下了大功。
聪明赛过萧何的荀彧,老家在颍川郡的颍阴县,就是现在的河南许昌。
郭嘉是曹操的智囊,很受曹操的赏识,但不幸的是,他年纪轻轻就去世了。
赤壁之战曹军被打败时,曹操感叹说:“要是郭嘉还活着,我可能就不会输得这么惨了。”
郭嘉的老家是颍川阳翟,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禹州。
荀攸,大家都说他是曹操的“智囊”,特别会制定巧妙多变的打仗计划,吕布,还有颜良、文丑,都是中了他的计策才丢掉性命的。
听说,他一辈子想出了十二个巧妙的计谋,但只有钟繇一个人清楚。可遗憾的是,钟繇还没把这些计谋都整理好就去世了。
这位机灵鬼也是河南的,老家在颍川颍阴那一块儿(就是现在的河南许昌)。
诸葛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,他老家在山东,在南阳种地为生,跟河南也有着很深的联系。
最早给曹操建议“抓住皇帝来控制其他诸侯”这个计策的人,叫毛玠,他当时说的是“尊奉天子,命令那些不听话的诸侯,同时发展农业,储备军需”。
毛玠这家伙,是河南封丘人。
刘备有个谋士叫徐庶,他进了曹营后一句话都不说,这个人也是颍川地方的。
这篇文章要特别讲讲陈群,他同样来自中原的颍川地方,就是现在的河南许昌禹州,出身于一个大有来头的家族。
大家都知道,科举制度是在隋唐时期才开始有的。在那之前,选人才主要是靠推荐,也就是察举制,而这个推荐的权利呢,都在地方官员手上。这样一来,穷人家的孩子就很难有翻身的机会,能往上爬的,大都是官员的子孙后代。
所以,在东汉时候,出身背景很关键。要是你出生在有钱有势的人家,就容易受到提拔;反之,就很难有机会施展才华。
就算你肚子里有再多的学问,也可能会没人赏识。
要是你没生在有钱有势的家庭,还想变得有名气,提升自己,那就得去拜见一下政治评论家许邵。
许邵是河南汝南地方的人,要是他夸谁好,那这个人立马就变得非常受欢迎了。
曹操虽然是靠着被推举为孝廉才得到机会的,还得靠许邵的评价来帮忙,可许邵就是不肯给他评价。
曹操心有不甘,就缠上了许邵,说不给评价就不离开了。许邵没办法,只好给曹操这样评价:乱世里的狡猾头目,太平时的能干大臣。
由此看来,在东汉快结束的时候,一个人的出身背景有多关键啊。
大家肯定还记得,《三国演义》里提到袁绍时,老说他家“四代人里出了三个大官”,就是这个原因。
陈群出身于当官世家,他的爷爷陈寔是东汉时期很有本事的官员。陈寔曾经当过太丘的地方官,他工作时特别卖力,尽心尽力,把太丘管理得井井有条,老百姓都夸他好,朝廷也给了他很高的评价,因此大家又称他为“陈太丘”。
陈寔活了整整84岁,这在当时可真是个老寿星,简直是个奇迹;要知道汉朝时候,人们的平均寿命连四十岁都不到呢。
他离世那会儿,大将军何进(就是被十常侍杀得惨不忍睹的那位)特地派人去悼念,全国赶来哀悼的官员和使臣多达上万。
陈群的老爹陈纪也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,名声远扬。董卓进了京城后,就派人来他家,想给他封个五官中郎将的官。
陈纪是个小天才,有很多好玩的故事流传下来。在那本记录贵族们说话做事的《世说新语》里,写他的故事就有八条,由此可见陈纪是多么聪明有才。
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长大,陈群不仅继承了爸妈的好品质,还因为常听常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,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教育。
所以,陈群打小就爱读书,学问特别大。
他爷爷陈太丘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,在陈群才6岁的时候就说:“我这孙子真是个天才,以后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,给咱家争光,让陈氏一门更加辉煌。”
陈群长大成人后,变得学识渊博,样样精通,很有能耐。
人一旦有了本事,心里都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,想在历史上留下个好名声,做出点大事业。那时候,三国里的那些大佬们,大多都明白人才有多重要,所以他们选人只看能力。像陈群这样有本事的人,要找个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地方,那根本就不是啥难事。
不过老话说得好,“好鸟选好树,能人挑好主”,陈群不想随便就答应出山,他和诸葛亮一样,都在等着那个真正懂自己的人。
但是,陈群没有诸葛亮那么出名,刘备不会主动去请他出山辅佐。
兴平元年,也就是194年的时候,陈群好好琢磨了下当时的天下大势,把三国那些大佬们的长处短处都掂量了一番,最后他觉得,刘备这人挺有能耐,要是跟着他干,肯定能混出个名堂来。
想了想后,我和爸爸陈纪就去了徐州,打算找刘豫州。之前徐州的老大陶谦跟朝廷说过,想让刘备当豫州刺史,但曹操掌控着朝廷,没答应。那时候,大家都叫刘备刘豫州,他自己也挺喜欢这个称呼。他一直留着豫州牧的官印,所以大家都这么叫他。
刘备以前过得挺落魄,一直都是在别人屋檐下讨生活,不是跟着曹操混就是依附吕布。
这时候,徐州的老大陶谦去世了,他临死前想“硬推”刘备来接手他的位置。刘备这运气,简直是天上掉金元宝,轻轻松松就要当上豫州刺史了。一直流浪的刘皇叔,这下子终于要有自己的地盘,复兴汉朝的梦想也看到了曙光。刘备这时候,得赶紧站稳脚跟。看到有名望的陈群来投奔,刘备高兴得不得了,立马就让陈群当了他的助手,也就是别驾。
很明显,这个人不是朝里的大官,不用汉献帝点头,刘备自己就能决定。
不过陈群地位挺高的,算是二把手。这也表明,刘备很看重陈群,对他委以重任。
要是把陈群比作一匹能跑千里的好马,那刘备就是能识马的伯乐。好汉愿意为懂自己的人拼命,所以陈群也是拼尽全力,用上自己所有的本事,一心一意地帮刘备出谋划策。
但是,陈群给刘备出的第一个好主意,却没有被放在心上。
之前陶谦临终前讲过,刘备既有才能又有品德,能够稳定徐州的局势,还向朝廷推荐他做徐州的老大。那时候,徐州的百姓也都特别称赞刘备的仁慈宽厚,他的人气非常高。于是,徐州的二把手糜竺就亲自办了个热闹的欢迎会,欢迎刘备来接管徐州。刘备先客气地推辞了一下,然后也就半推半就地打算接受这个职位了。
这时候,陈群站出来劝道:“大人,这样做真的不行啊。”
“陈别驾怎么会这么说呢?”刘备疑惑地问道。
能有个安稳的地盘当然不错,可问题是袁术那家伙就在禹州,正瞪大眼睛盯着徐州这块香饽饽呢,他才不会轻易让别人占了便宜。”陈群提醒道。
“我马上就去上任,事情已成定局,他能拿我怎么办呢?”刘备满不在乎地说。
袁术现在势力大得很,根本不把皇帝当回事儿。等主公当了徐州牧,他说不定真会带兵来攻打。
袁术的军队虽然战斗力不强,指挥也不咋地,可他人多势众,将领也多,真要动起手来,咱们这点人手可挡不住他。
“要是真那样的话,徐州可就成了害人的坑,而不是好处了。”陈群焦急地说。
但刘备压根儿没采纳陈群的意见,他心里琢磨,自己漂泊了这么多年,好不容易才有了块自己的地儿,到手的鸭子飞了,实在是不甘心。不行,这徐州牧的位子我得坐。陈群见刘备一意孤行,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,退了出去。
就像陈群猜的那样,刘备才到徐州没多久,袁术和吕布就联手对付他了。
公元196年,袁术攻打徐州,吕布从后面偷袭,州牧的位子还没坐热乎就被抢走了,连老婆孩子也被吕布给抓了。刘备没办法,只好向吕布低头,要回老婆孩子后,在小沛暂时安顿下来。
看到刘备这么倔强,自己的理想没法实现,陈群感到特别失望。吕布占领徐州后,陈群没办法,只能跟着吕布。陈群心里清楚吕布比不上刘备,没啥大出息,他这么做是因为料到吕布很快会垮台,他在等“好主子”出现。
结果真的就是这样,公元198年,也就是建安三年的时候,曹操去打吕布,并且把他给抓住了。刘备这时候也来凑热闹,反过来对付吕布,最后吕布在白门楼被处死了。
曹操非常渴望得到人才,在打吕布那会儿,他心里就盘算着,想把吕布身边的谋士陈宫和陈群都拉拢过来。陈宫是吕布身边最得力的智囊,老家也是河南(濮阳)的。
他以前给曹操打过工,但觉得曹操人品不行,就跑去跟了吕布。俗话说得好,好马不回头,陈宫宁死也不愿意再回曹操那里。可陈群就不同了,他没那么多顾虑,乐意去投靠曹操。
曹操当然很高兴,就给了他一个重要的职位,让他做了陈群司空手下的西曹掾属。没过多久,又调他去当丞相的军事参谋,也就是曹操的军事顾问。
曹操身边已经有很多聪明的谋士,像荀彧这些人,那他为啥还这么看重陈群呢?因为曹操心里有当皇帝的念头,所以他特别想找到更多有本事的人,就像韩信带兵一样,人才越多越好。
曹操为了多吸引些有本事的人,发布了一个叫做《求贤令》的通知,那通知里头有几句话是这样写的。
一种做法是“只看能力”,只要是有才能的人,我都会欢迎加入。
另一种说法是,“就算背负着耻辱的名声,被人嘲笑,甚至被认为是不仁不孝之人,但只要你掌握了治国和用兵的真才实学”;不管你的个人品德有多差,哪怕你小偷小摸,不孝顺长辈,行为不端,但只要你有真本事,我都能不放在心上。
第三条是,介绍人才给奖励,错过人才要追究责任。
曹操的意思是,英雄不问哪里来,不管你以前多不起眼,只要你有本事,我就重用你。曹操还说,光品德好但没本事,对我来说也没用。有点小毛病的人,也不见得就不能管理好国家。
就好比陈平,人品不咋样,以前还跟嫂子有过不正当关系,并且他还是个大贪官。不过呢,他给刘邦出了六个妙计,对建立汉朝可是立了大功。
那时候,曹操掌握了汉献帝,站在了道义的高地上,他手里人多地广,地盘最大,未来发展也最有潜力。
曹操确实爱惜人才,陈群为啥不跟着他呢?
陈群干得很出色,曹操对他更加看重。当曹操被封为魏公时,陈群又一次得到了提升,做了御史中丞这个官(就像现在的检察长一样)。而且,他还被封为了昌武亭侯。
曹操去世后,曹丕接过了魏王的位子,这时陈群又立新大功,他主导建立起了“九品中正制”。
简单来说,就是对以前的察举制做了改进,让流程变得更详细,还加了监督的办法,这样就能保证选人才时公平、公正,不让官员有机会作弊,也让更多有才能的人得到推荐。
曹丕去世后,陈群还是当官,继续给明帝曹叡出主意、想办法。
陈群在刘备手下没被看重,反倒成了曹操的重要帮手,这事儿说明了看重人才有多关键。
不管啥时候,只要你有了能人,那就等于有了希望。过了上千年后,陈群的后代里出了个陈毅,他当上了开国元帅,才能不比祖宗差,英名被永远记载。
陈毅能成功,离不开我们党对人才的看重。共产党有容人之量,只看能力不问出处,这才让中国革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。
下一篇:没有了